Friday, March 11, 2005

是否真的想快樂

和肥力兄見面聊天,又或看他的文章,總覺得他認真得來藏著一點憂鬱。Elaine說我的文字令人感覺比較認真,可能她見我總是胡胡鬧鬧的。肥力兄博文強記,聽他說網絡掌故實在津津有味,我肯定覺得肥力兄說故事吸引的人一定More Than One。

今天又讀到紙鹿的文章,他繼續地配合著我們談快樂。這次更有意思,我突然明白甚麼日劇、韓劇、大長今、大和撫子、藍色生死戀、在世貿中心呼喚愛等諸如此類為甚麼會賣個滿堂紅。
《害怕快樂》

自從時代周刊以快樂為題的特輯推出以來,無論在報章或電郵上都出現了不少引述其中八個邁向快樂的方法:撰寫感恩日記、做善事、享受生活中的喜悅、謝恩、原諒別人的過失、珍惜家人和朋友、照顧身體及學會應付壓力。但卻忽略了一個大前提,到底我們是否真的希望獲得快樂?

特輯其中一篇文章指出,亞洲人尤其是日本人、中國人及南韓人相比世界其他國家的人較容易感到不快樂,原因可能跟我們的傳統文化有關。

密歇根大學的教授Shinobu Kitayama透過詢問有關快樂的好處及壞處的調查中發現,美國學生視快樂為一項極度正面的情緒,幾乎數不出任何缺點;相反,日本學生卻一下子便能指出快樂的各種缺點,例如容易招人妒忌或影響與家人朋友相處時的和諧等。

日本和南韓的跟中國淵源甚深,不少傳統和文化也是源出一轍。自小,我們便接受?尊師重道、禮義廉恥等以人為先的教育,自身的快樂從來不是什?重要的事。很多時候,爭取快樂甚至會被視為自私或罔顧他人感受的行為,容易滿足亦會帶來不思進取的弊病。

「快樂是膚淺的,悲哀卻有深度得多。」朋友的這句說話令我印象深刻。君不見偉大的文學作品都是悲劇居多?得獎的電影亦鮮見有喜劇。看完一套笑片好像沒有什麼得著,踏出戲院那刻已經把劇情忘記得乾乾淨淨,但悲劇能令人思前想後,輾轉反側不已。難道我們都是慣於沉淪在悲哀中的動物?

亦曾有不少朋友對我說:「我不敢讓自己感到太快樂,害怕這樣會帶來厄運。」其實,要依照以上八個邁向快樂的方法做並不困難,問題是,快樂對受我國傳統教育的我們來說,是否奢侈了一點呢?

紙鹿,二零零五年三月十一日信報
「快樂是膚淺的,悲哀卻有深度得多。」吹漲!

很年青時曾有幸和一個很美的女生常常走來一起,有些男生會說從心底說出一句妒忌的話:「聽說太理想的戀愛都不可接觸,你這件蛋散公園仔遲早淚盈盈!」我跟的唯一的好友說,我知道那美麗的女生不會愛我,我也遲早淚盈盈,但我喜歡招人妒忌,看著男生們望著那美麗的女生的旁邊是如此不濟的我,看著男生們喃喃地地咒著我何德何能,我就是這樣壞心腸的快樂到死。我好像最愛重色輕友這個罪名。

想到很年青時追求快樂的方法,我發現自己始至終都是胡胡鬧鬧的。